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

2013年的腦科學與教養-家庭環境與棉花糖理論
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已流傳超過30年,非常著名而且經典的「棉花糖實驗」?

這個實驗首先在1972年被Walter Mischel提出,之後也有許多學者做延伸研究。實驗內容是這樣的:研究者拿了一顆棉花糖給學前的孩子,並且告訴那孩子,如果他願意忍耐、不立刻把那顆棉花糖吃掉,15分鐘後就會再給他一顆棉花糖;所以,能夠”延遲享樂”不立刻把棉花糖吃掉的孩子,能夠在15分鐘後得到兩顆棉花糖,而不能忍耐的孩子只能得到一顆。

最有趣的事情在後頭,過了十多年後,學者再找回同樣一批已經成長成青少年的孩子做調查,驚訝的發現,當時能”延遲享樂”的孩子,比起不能等待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,學業成績比較優異、社交活動比較良好、自身情緒控制也較佳,甚至在申請大學的聯合測驗中,也考得比較高分!

原來,智商並不是影響成功的決定因素,自我控制的能力才是!這個實驗結果也被廣泛運用到其他領域,一位專欄作家Joachim de Posada還依據該實驗寫了一本書暢銷全世界,叫做”先別急著吃棉花糖”,告訴大家願意付出慢慢累積實力,不急於享受眼前的小營小利,”延遲享樂”日後才能獲得大成功。

所以家長會想,我的孩子好像天生不願意等待,沒有自我控制能力,要他忍耐不吃棉花糖,不用說15分鐘,15秒鐘就吃掉了,難道未來就注定要失敗了嗎?孩子”延遲享樂”的能力是天生的?還是有辦法訓練?要怎麼訓練?

去年十月,Celeste Kidd學者剛剛發表最新”棉花糖實驗”的延伸研究報告,告訴我們,孩子能否自我控制,是會受到後天環境影響的!

首先,能自我控制的孩子,必須有一定的安全感。研究者到加利福尼亞州找住在收容所的孩子做”棉花糖實驗”,想當然爾,在這樣惡劣環境中,物質可能隨時消失被別人搶走,有東西吃一定立刻就吃了!誰願意冒險等待?如果物質環境匱乏,孩子擔心失去,必須把握當下,誰能有暇為將來做打算?目前台灣社會經濟發展尚可,幾乎所有家長都能提供孩子不錯的物質生活,大多可以做到這一點。

那再來,能自我控制的孩子,必須有”可依靠的環境”。研究者把孩子分兩組,給他們很破爛的畫筆,告訴他們如果願意等待就會給他們換很漂亮的畫筆。第一組孩子在時間到了之後,便履行約定,給他們很漂亮的畫筆,而第二組孩子,則在時間到以後還是給他們破爛的畫筆。大家想想,這兩組孩子在進到”棉花糖實驗”的時候會有怎樣的表現?應該不難猜到,第一組孩子學會等待,而第二組馬上就把棉花糖給吃了!

雖然看起來似乎是簡單的研究,但是科學再次告訴我們,孩子的情緒行為、自我控制能力是後天能夠培養訓練的。不讓孩子害怕失去,而且有可依靠的環境,有原則的教養,便可以訓練孩子”延遲享樂”的能力!

總結這個實驗,除了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,給孩子安全感,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相信”延遲享樂”會有更好的結果,才能增進他的自我控制能力!簡單說,如果大人習慣說話不算話,亂開空頭支票,孩子沒有”可依靠的環境”,就難以相信現在的忍耐能夠換來更好的結果。

例如:家長要帶孩子從遊樂園回家,說”我們要回家了,不要哭!我們下次再來玩”,如果這個遊樂園明明是很難得才去的地方,孩子覺得以後可能不會再來,不覺得”延遲享樂”會有好結果,自然就會大吵大鬧不肯走。但是,如果家長確切告訴孩子,下次什麼時候來,也總是能信守承諾,孩子相信”延遲享樂”有好結果,理解”我現在不哭鬧,爸媽下個月會再帶我來一整天”,就比較願意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,這樣的經驗給孩子多練習幾次,必然可以增進他自我控制的能力!

並不是鼓勵家長讓孩子每次忍耐都可以拿到好處,而是,我們應該要給孩子練習忍耐的機會,不可以總是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,並且一定要堅守原則,再給予適當的鼓勵。要讓孩子習慣等待,要讓孩子相信”延遲享樂”之後會獲得更好的結果,讓孩子在”可依靠的環境”中成長,才有可能發展自我控制能力!

再提醒一次,要孩子學習”延遲享樂”不馬上吃棉花糖有什麼重要?能自我控制忍耐不吃棉花糖的孩子,未來學業、社交、情緒表現都會更好,才更可能成功!

參考資料:http://www.scientificamerican.com/article.cfm?id=to-predict-success-chidren-look-beyond-willpower

文/林映汝 職能治療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