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

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

席爾茲童年生長於資源匱乏且不健全的環境中,她母親喝酒、吸毒,父親於獄中服刑,但她自立自強,十一歲起接觸拳擊後,就算被打敗了上千次也從不放棄,今年21歲的她已經是連兩屆的奧運金牌女拳擊手。
某女長相清秀,學習能力尚可,碩士畢業後得到教師資格踏入職場,卻在不到一年間,因為遭遇工作困難,走不過挫折,選擇尋短結束了青春美麗的生命。
以上兩種故事的結果有天壤之別,但類似的情節似乎經常上演。沒有任何人能不受環境或是教養影響,但為什麼有些孩子能突破逆境重生,有的孩子卻會被小小的挫折輕易擊倒,萬劫不復?
挫折忍受力,能讓孩子擁有無止境的力量泉源。挫折忍受力佳的孩子,能適應並且設法克服各種壓力;他們能從創傷、失落中復原,能勇敢面對已經發生的錯誤並能從中學習,自省再精進,設法調整自己或是尋求資源來解決問題。因此,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,是我們能給孩子此生受用不盡的寶藏,更是創造健全成功人生的關鍵助力。
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,首先我們可以來看看,具備15年臨床經驗的哈佛醫學院博士羅伯特.布魯克斯,觀察挫折忍受力佳的孩子多半有哪些特色:他們樂觀,自覺特殊受到賞識,擁有自信,也清楚自己的強項以及弱點,他們不害怕犯錯失敗,也懂得適時的向周遭環境尋求資源,而且能自我要求,自律能力強。我們可以將上述特徵謹記在心中,作為教養的藍圖與目的。
以下提供幾點原則,幫助家長理解培養幼兒挫折忍受度的實際方法。
1. 展現愛與信任讓孩子自覺特殊
當我們感覺被,我們會覺得受到珍惜、被需要、被賞識、被肯定,我們會感受到自我的獨特性。孩子也是一樣的,自覺被愛的孩子,會自覺特殊,對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。所以,永遠別吝嗇向孩子表達愛,每天睡前告訴他,我們有多麼愛他、寶貝他,多高興他做我們的孩子;每天撥一小小段孩子的專屬時間,專心陪他做他愛做的事情。有愛的灌溉,可增強他對挫折的耐受度!
再來談談信任
我曾在臨床上遇到一個兩歲半的小男孩,聰明伶俐卻害怕困難挫折,不敢嘗試新事務。為什麼這小男孩會這麼沒有自信?我觀察他和媽媽的互動,很快的便找到了原因。
我讓小男孩拼一付簡單的拼圖,在還沒動手前媽媽就先說「先拼角落的!」,接著又叮囑「要仔細看! 」,他如果一不小心犯錯,在他還來不及發現前,媽媽便搶著說「不是這樣,看清楚!」。媽媽在小男孩的每一步,善意的給予大量指導,但當他完成拼圖,臉上卻看不到丁點喜悅,更馬上拒絕挑戰更難的拼圖。因為在剛剛媽媽反覆的提醒與指責中,小男孩從媽媽那兒得到了一個訊息,那就是我不會,我自己一定做不到
信任是很神奇的力量,當有人因為相信我們的能力,將任務託交付給我們的時候,我們多半會更加願意花時間精力,去努力實現對方的要求,尤其對方如果是我們的重要他人時。因此,若上段場景,媽媽鼓勵孩子自行完成拼圖,不多作干涉,過程只視需要給簡單提示,當孩子完成拼圖後(即便花了兩倍以上的時間),他會歡欣鼓舞!媽媽的放手與信任,便是一種肯定,而自行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那種成就感,更絕對能成為孩子下次挑戰的最佳動力。
因此,多把正向與信任的言語放在嘴邊,「交給你囉,你一定可以的!」,「你再多練習,一定能學會!」。把孩子能力所及的事情(稍微有一點點困難也沒關係),放心的交給孩子來嘗試完成,留給他犯錯的空間。只要我們信任孩子做得到,孩子便也會有更多的自信,願意昂首迎向挑戰。
2. 接納孩子特質與本性建立自信心
每一位孩子與生俱來都有不同的氣質、個性、好惡。家裡有兩位孩子以上的父母應該也都不難發現,即便是提供兩位孩子完全一樣的環境和教養方式,他們的性格卻不會相同。接納與尊重孩子天生的特質能幫助他提升自我的價值。
「你怎麼那麼害羞?」、「你太膽小了,這沒有什麼好怕的!」批判孩子的性格,或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,只帶給他更多的無能感。例如孩子個性健忘,常常忘記帶東西上學,與其批評「這麼簡單的事情你也會忘記」,只帶給孩子羞愧或是憤怒,不如跟他說「你很容易忘記帶課本,我們每天睡前來檢查書包吧!(或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)」。同理孩子的感受,包容他的特質,能幫助他更正確理性的看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,發展問題解決的能力。
3. 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與錯誤身教最有效果
大家都知道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果,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坦然面對失敗,不要害怕挫折,而為人父母的我們自己又表現的怎麼樣呢?當孩子不乖乖聽話,我們在教養過程發生挫折時,你會憤怒大吼「我不想管你了! 」、「把你送給別人好了! 」、「你是遺傳到誰!這麼皮!」還是能平心靜氣的和孩子討論,「媽媽剛剛說了好幾次,你卻沒做到,為什麼呢?媽媽太小聲了嗎?還是你忘了?還是你沒有控制自己?」、「我不希望這樣的情形再發生,你覺得我要用什麼方式提醒你比較好?
前者,我們為孩子示範的,是在遇到挫敗時,用失控的情緒失控來應對,孩子學到的是,直接放棄、選用無效的解決方法或是怪罪他人。而後者,我們能讓孩子看到,不輕易放棄的韌性,並學到如何冷靜的分析問題、自省及尋求解決方法。我們管教孩子的方式,便是培養孩子挫折忍受度的身教。
另外,家長如何對待已經發生的失敗或是錯誤,也很關鍵。孩子在餐廳一不小心打破了杯子,飲料灑落一地,你會怎麼做?除了指責,記得要帶領孩子想辦法一起收拾殘局,去向老闆道歉,甚至拿出自己的零用錢做賠償。這樣既可讓孩子學習承受犯錯的後果,也能練習如何善後與解決問題。錯誤並不可怕,教孩子冷靜面對錯誤,且從錯誤中學習,對於提高孩子的挫折忍受度有很大的助益。
4. 強化特長提供成功經驗
雖然台灣人常愛說“吃苦當吃補”、“越挫會越勇”,但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是這樣的。段考成績越高的科目,我們通常唸起來越起勁,未來還可能選擇相關類型的科別系所。因為我們通常喜歡從事能從中獲得成就感的活動,而非困難重重的關卡。
因此,幫助退縮、害怕挫折的孩子,找尋自己的長處,提供他成功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。先讓孩子感覺有所成就,他便自然越來越有信心作更高難度的挑戰。家長也可以幫忙安排任務給缺乏自信的孩子,交由他全權負責與作決定,例如:照料家中的寵物或是植物,每天協助餐前的準備(像是整理桌子、擺碗筷、端菜),讓他看見自己的貢獻與進步,亦能協助建立挫折忍受度。
挫折忍受度,讓孩子有持續進步的動能,幫助他發展健全、自律有自信的人生。教養的過程,應時時將這樣的考量納入,記得向孩子展現我們的愛與信任,包容孩子的本性,以身示範如何面對、處理挫折,並且提供成功的經驗,一起努力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度。

文/林映汝 職能治療師
參考資料:Robert Brooks, Sam Goldstein 2011.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:如何教出高AQ的小孩(新版)

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

中風病人治療道具DIY - 認知練習

*道具:數字方塊
適用對象:
認知損傷之中風病患 ---
 數字辨認困難
 視知覺損傷(視覺記憶、視覺辨認、視覺搜尋)
 短期記憶損傷

數字方塊可以在病人進行患側肢體訓練時,加入認知的挑戰




文/ 林映汝 職能治療師

中風病人治療道具DIY - 握筆器


*教具:握筆器 - 固定虎口及食指款

適用對象:遠端手指動作恢復不佳,但是手腕及上臂控制能力尚可,認知能力無明顯受損,且有寫字需求之神經損傷病患。




*教具:握筆器 - 固定於食指款

適用對象:掌內操作、遠端動作協調不佳,或有感覺損傷(觸覺、本體覺回饋差,握筆時容易掉落),但是手腕及上臂控制能力尚可,認知能力無明顯受損,且有寫字需求之神經損傷病患。




 *教具:握筆器 - 固定於食指款

適用對象:需要矯正握筆姿勢者



文/林映汝 職能治療師

中風病人治療道具DIY - 鏡像治療

*道具:鏡子 (使用鏡子與廢棄抽屜組合而成)、動作示範手冊

適用對象:急慢性中風損傷病人,上肢遠端動作恢復差,但無明顯認知損傷,且配合度佳者。

使用方法:將鏡子垂直於病人且立於中間桌上,請病人將好手放於鏡子前,請病人運動健側手,做出指定動作(每個動作需重複5~15分鐘),並仔細觀察鏡內的影像。建議進行鏡像治療時,讓病人處於叫安靜不易分心的環境中。臨床業務繁忙時可搭配示範手冊,讓病人可自行模仿手冊上之指定動作。



使用鏡子與廢棄抽屜組合而成的鏡箱





動作示範手冊

文/林映汝 職能治療師 



中風病人治療道具DIY - 投錢幣

*道具:投錢幣 (使用副木廢材製作)

適用對象:
對掌抓握能力差、
掌內操作能力差、
遠端動作協調差、
手眼協調能力差、
手腕控制能力差之神經損傷病人

使用方法:請病人使用患側手,將硬幣一次一個或一次多個,投入指定大小之存錢孔中。存錢筒之擺放角度亦可調整,以訓練病人之手腕控制能力。

原治療室內之教具

 
使用副木廢材製作不同大小的存錢孔(中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使用副木廢材製作不同大小的存錢孔(大)


文/林映汝 職能治療師 

中風病人治療道具DIY - 套圈圈

*教具:小圈圈(使用副木廢材製作)

適用對象:
手指靈活度不佳、
手指對掌抓握能力須訓練、
近端協調控制差、
近端動作恢復差(肩膀上舉或外展能力差)之神經損傷病人。

訓練方式:
請病人使用患側手抓住小圈圈,放到指定高度的棍子上。




*教具:套圈圈組 (使用副木廢材做成大圈圈,再用寶特瓶內裝小石子做成目標物)

適用對象:
坐姿動態平衡差
站姿動態平衡差之神經損傷病人

訓練方式:請病人坐姿或是站姿,將圈圈套入指定位置之寶特瓶中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文/林映汝 職能治療師 

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

嬰幼兒的語言發展 - 1歲~1歲半


最近碰到一些困惑的父母親,因為孩子的語言問題來尋求協助。這些父母擔憂孩子的語言發展不知有無問題,眼看同齡的其他孩子已經開始機哩瓜拉了,自己的孩子卻不愛說話,長輩都說大隻雞慢啼,托嬰老師也說每個孩子不一樣不用擔心,真的是這樣嗎?

我整理了各個年齡的語言發展能力,以及應該注意的警訊供父母參考。雖然孩子的發展的確有個別差異,但是零到三歲是孩子的語言發展黃金期,落後的語言發展,會連帶影響到孩子情緒、社交、認知的發展,不可不慎。

如果您發現您的孩子都沒能發展出以下的能力,或是有出現許多應該提高警覺的狀況,請您帶著寶寶尋求醫院小兒科或是復健科的協助,做進一步的發展評量。


1歲~1歲半
聽懂許多日常生活的辭彙,這時的父母多半都會覺得寶寶的理解力突飛猛進,好像都快要不能在寶寶的面前亂講話了,問寶寶耳朵、鼻子、電燈、水水...等常見物品的位置,寶寶都可以指的出來。除了名詞,也懂得很多動詞(如:開、走、拿)以及許多形容詞(如:壞掉的、軟軟的)的意義。

(有研究指出,一歲4個月的孩子已經大約能聽懂170個詞,而一歲5個月後,更是進入「名稱爆發期」,好像突然開竅似的,知道所有的物品都有名字,而且能聽得懂生活中大部分的名詞)

可以聽懂常用的簡單指令,像是"穿鞋子"、"拿包包"、'吃餅乾"...等常出現的指令,寶寶都能理解並配合。這個時候最適合讓寶寶跑腿了,寶寶聽得懂也很樂意幫忙。

大約能說出25個字詞,大部分的寶寶會在12個月大時,說出第一個字詞,之後便開始出現許多的字詞,16個月大時,可以說出的字可能就會增加到二十多個,這時的寶寶發音還很不準確,寶寶說「狗」,可能會說成「樓」,但是大人多半都能藉由寶寶的手勢表情猜出他的意思。

開始可以運用字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,寶寶早已不會只使用哭泣來表達一切,例如想要給母親抱抱,可以說出「抱、抱~」,想要找阿嬤,可以說出「罵、罵~」

有能力模仿聽到的聲音,接近一歲半的寶寶越來越會模仿聽到的聲音,而且也樂在其中。寶寶依舊發音還很不標準,但是常喜歡跟著重複他聽到的字詞。

何時該提高警覺,尋求專業協助?

1. 寶寶對父母的呼喚或是其他聲音的反應都很少,也不會轉頭去尋找發出聲音的位置。

2. 一個字都還不會講,也不會叫「ㄅㄚ」、「罵」

3. 還只會用哭泣表達一切。

4. 您和寶寶說話時,寶寶沒有興趣注視或聆聽,也完全沒有興趣去模仿任何聲音或是手勢 。

5. 對於大人的話語,完全不理解,也沒有相對的反應。

文/職能治療師 林映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