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

嬰幼兒的語言發展- 9個月~1歲

最近碰到一些困惑的父母親,因為孩子的語言問題來尋求協助。這些父母擔憂孩子的語言發展不知有無問題,眼看同齡的其他孩子已經開始機哩瓜拉了,自己的孩子卻不愛說話,長輩都說大隻雞慢啼,托嬰老師也說每個孩子不一樣不用擔心,真的是這樣嗎?

我整理了各個年齡的語言發展能力,以及應該注意的警訊供父母參考。雖然孩子的發展的確有個別差異,但是零到三歲是孩子的語言發展黃金期,落後的語言發展,會連帶影響到孩子情緒、社交、認知的發展,不可不慎。

如果您發現您的孩子都沒能發展出以下的能力,或是有出現許多應該提高警覺的狀況,請您帶著寶寶尋求醫院小兒科或是復健科的協助,做進一步的發展評量。

9個月~1歲左右

聽懂許多簡單的日常用語,像是「坐車車」、「喝水」、「洗澡澡」等。
我們常可以在跟寶寶說話時,看見他用表情以及肢體做出相關的回應,像是如果告訴寶寶「我們去坐車車」,寶寶就會聽懂並且因為期待而笑開懷手舞足蹈。

(有研究指出,一歲的孩子已經大約能聽懂55個詞)


大概理解最簡單的指令,像是「不可以!」、「來~」等指令。媽媽如果向寶寶說「來~來抱抱」,寶寶便會飛也似的走向媽媽;如果告訴寶寶「不可以摸!」,寶寶也會因此暫停動作(但很可能過兩秒鐘又繼續搗蛋)。


開始講外星北鼻話,寶寶會開始喜歡發出一連串類似大人說話的聲音(但是大人一個字都聽不懂),而且還會有抑揚頓挫的語調變化,聽起來相當逗趣,是寶寶學習說話的第一步。


(這些聲音已經像是大人說話般,由聲母和韻母組成,像是ㄅㄚ ㄉㄚ ㄍㄟ ㄇㄡ ㄅㄧ,有時語句的結尾還會上揚像是在問問題一樣,專家稱為「行話式的字詞」)


能夠試著模仿簡單的聲音,像是「好~」、「掰~」。如果重複問寶寶「好不好~」,寶寶已經能夠試著說出「好~」,發音可能還非常不準確,但是寶寶會樂於去模仿。


用簡單手勢跟動作溝通
像是揮揮手再見,搖頭表示不想要再吃東西。

何時該提高警覺,尋求專業協助?

1. 您和寶寶說話時,寶寶沒有興趣注視或聆聽。

2. 寶寶一直都很安靜,不會喃喃兒語,也不曾尖叫或是發出ㄍㄍ、ㄎㄎ等其他聲音。

3. 呼喊寶寶的名字時,寶寶完全沒有反應。

4. 對於大人的簡單指令,完全不理解,也沒有相對的反應,例如大人說「來抱抱」和「壞壞打打」,寶寶的反應都一樣。

5. 對於聲音和手勢的模仿,完全沒有興趣。

6. 不會轉頭去搜尋聲音的來源,對於突然出現的大聲聲響也沒有特別反應。


文/林映汝 職能治療師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